读李硕《翦商》有感

发布时间:2023-09-02   来源:网络   阅读:1122

宁夏大学 刘紫妍

偶然看到罗翔老师年读书单中《翦商》一书,被书的装帧与内容所吸引,便下单买了回来。用了三四天的时间读完了此书,给我的感觉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也一直沉浸在书中所描述的场景中,于是决定写下此文来做纪念。作为一个历史小白,我对于商朝的印象大概也只是停留在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以及甲骨文和冠绝世界的青铜器文化。可当读完此书之后,才发现我所以为的历史或许并非如此或者说我看到的只是历史的一个侧面。虽然本书中有很多推测性的结论,但作者的每一个结论都是基于现实的考古发现得出的,作为一本了解先秦历史的读物我觉得是很有价值。

一、商人的人祭宗教

首先应当区分的概念是人祭与人殉。人祭是将人作为人牲而祭奠神灵以求得上天或者上帝的庇护;而人殉则是为保证墓主人死后依然拥有妻妾奴隶等而将与其具有特定关系的人以陪葬。与基于原始宗教向神奉献的人祭与人奠基不同,用人殉葬是一种更为个人化的行为,所以人殉在古代一直不绝如缕,只是稍微幸运的是,后世的人殉规模已远不如商代。

全书让我最为震撼的也正是商王朝以及商人的人祭宗教,书中通过大量的考古现场拍摄的图片再现了这种残酷的祭祀仪式。如第七章在介绍郑州商城(郑州商城时早商时期商朝的中心城市之一,几乎完全被现在的郑州覆盖)二期的民间祭祀时讲到:H171,开口为椭圆形,直径约2.8米,坑底有两名即将成年的人的骨架,其中,一人的两臂被反绑,手指和脚趾被砍掉,另一人两腿被捆绑,两手被砍掉;此外,他们身下还压着几块别人的腿骨,而再到3米深处,还埋有一颗人头骨。而商王朝的人祭规模也在商朝建国之后不断扩张,成为一种国家宗教,并且在后世人较为熟知的殷商(晚商)时期达到巅峰。作者在第十章讲述殷商王室的人祭活动时引用的《195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的内容也指出了当时人祭的残酷:“人骨架......存上下颚骨,牙齿俱存,斩杀时惨状可想!”“有的骨架上肢骨或下肢骨被砍,有的人架手指被砍去,有的人架脚趾被砍去,还有的人被腰斩......M161内埋奴隶遗骨八具,头皆被砍去,而且大部分手指和脚趾被砍去。”而在殷商期间,根据胡厚宣先生的统计,甲骨卜辞记载的献祭总人数超过1.4万人。而这仅仅是根据甲骨卜辞推算的晚商时期的献祭人数,由于考古具有偶然性,可能大量的甲骨卜辞尚未被发现或已经被破坏,再将早商、中商加以容括,商人人祭宗教之疯狂可见一斑。

二、周公吐哺的真实原因再探

周公为招贤纳士而“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的典故已为现代人所熟知,曹操在《短歌行》中也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理。虽然我从初次了解到这一典故时所接受的教育便是体现了周公急于迎客以至于来不及吞咽饭菜而多次吐出来,但我始终觉得这一解释有些难以令人接受,无论周公如何伟大,三吐哺的场景总是令我有些作呕。直至了解到商朝人祭宗教对周公所可能带来的阴影时,我才觉得似乎找到了周公吐哺的真实原因。周公旦的长兄,即文王周昌的长子伯邑考很有可能被商纣王作为人牲被杀祭。这一历史未被《史记》等正统史书记载,却在其他一些文献如西汉墓中出土的《六韬》竹简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以及屈原的《天问》中有所体现。虽然细节有所差异,但以上古书文献均提到了伯邑考被杀祭。若此记述为真,则周公吐哺的真实原因可能是被迫吃掉长兄伯邑考的肉酱而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同样,武王周发也基于相同原因而一直受噩梦困扰而“自夜不寐”(《史记·周本纪》)。

三、《易经》所掩盖的真相

《易经》为周文王的传世之作,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易经》隐含内容的解读,为读者了解三千年前的世界开辟了新的角度。《易经》中有多个卦如大壮、解、损、益、井、革、丰、未济等的爻辞中都有“有孚”即占卜显示会有所俘获。自亶父迁居周原,周人一直为商朝捕猎羌人作为人牲,所以周昌在研究《易经》时很关注预测捕猎俘虏的结果。在需卦中,“需”通“须”,意为等待,记载的是周人捕猎俘虏的经验。如卦辞“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意为:会有所俘获,很荣耀,举行祭祀,占算的结果吉利;有利于渡过大河。九三爻曰“需于泥,致寇至”的大意为:在泥泞中设伏,终于等到敌寇进入伏击圈。《易经》中则有一些内容直接描绘了商人献祭的场景。如在《剥卦》中“剥床以足,蔑”意为在案板上割下人牲的脚;六二爻“剥床以辨”的“辨”意为小腿部分被割开;六四爻“剥床以肤”是说在案板上剥下人皮。作者推断艮卦与咸卦有可能涉及周昌对儿子伯邑考回忆。在艮卦中,爻辞列举从脚到头六个部位,依次为“艮其趾”即把脚砍掉;“艮其腓”即抽出肠子;“艮其限”即从背部剖开人牲;“艮其辅”即屠剥面部;最后是“敦艮”即把头砍掉。这些内容都在共同像我们展示商王朝残酷的人祭宗教,也许商人将其奉为圭臬,但商人之外的其他族群所能感受到的或许只有惊惧与愤怒。《易经》中记载的相关内容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或许也正是周昌在商都所见的各种残酷场景,自己被囚在羑里监狱时的所见所闻以及最终伯邑考的惨死,让周昌不得不起兵推翻商王朝。

四、商纣王是否真的生性残暴

正如书中所写,近乎疯狂的人祭宗教,是商人世代所推崇的,我们无法完整的复原三千年之前的历史,更多的时候是在依着前人的记述而而传承历史。但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在数千年之前已被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或许会被几千年后的人作出新的解读。作者在书中对商纣王帝辛的暴君形象做出了新的解读,这并不是要洗白商纣王,而是作为后人,我们应当尽可能地站在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之下思考问题。与商纣王暴君形象相伴的,往往是后人熟知的“酒池肉林”或是“剖比干,观其心”的行径。如果孤立地评价商纣王,或许他应当作为暴君而遗臭万年,而如果将其放在商人数百年以及在殷商武丁以来迅速扩大的人祭传统之下,包括商纣王在都城沦陷时自焚以祭天的做法,或许我们也会对其行为有所理解。哪怕是推翻了商朝统治的武王周发,也举行了规模更加庞大的人祭仪式。而这些,或许正是统治者希望获得上帝庇佑的体现。

此外,商纣王是否果真如后世记述的如此残暴无道,站在周初统治者的视角之下,我们也能寻到一些答案。当一个新生王朝想要巩固自己的统治时,除了武力征服,文化认同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新生的周王朝,在武力推翻商朝之后,在文化认同上所做出的努力之一便包括丑化前朝,尤其是末代帝王,以刻画暴君形象的商王帝辛来证明周人躬行天罚,救万民于水火,进而巩固统治。

五、被修改的历史记忆

或许是商人的残酷人祭给周人带来了长久的阴影,也或许是周初统治者希望抹掉商人特有的文化认同即人祭以防止商人复辟,周公修改了世间关于人祭的记忆。毁灭殷都,拆分商人族群,甚至销毁与人祭有关的甲骨以使世人彻底忘却这段历史。此外,令我倍感惊讶的是,作者推测孔子极有可能破解了这段被尘封修改的历史记忆,在以下的一些内容中可找到端倪。在《论语·子张》中,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试图为纣王翻案: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说纣王恶行并非如人们传说的那样过分,这就像是一个地方被当成垃圾场,人们就专门往那里丢垃圾,纣王的形象也是被这样堆积出来的。而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有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从孔子对王公贵族葬礼中陪葬陶俑的诅咒中,我们似乎也能找寻到孔子对被埋葬的人祭宗教的强烈反对。作者在书中写到,孔子作为商王族后裔,应该会感念周公给了商人生存的机会,替他们抹去了血腥人祭的记忆,让子孙后代不必活在羞辱中。从民族的征服与杀走向和解与融合,孔子是受益者,也是这段隐秘史的破译者。

六、结语

我们离这段尘封的血腥记忆已经过去三千多年,作为后人,很多历史我们已经无法还原,能够发现一些过去的记忆已经是后人之幸。文明的演进不是理所当然的,这其中包含着多少先祖努力冲出蒙昧束缚的挣扎,才使得我们能够作为发现者而非亲历者去体会这段历史,才能在“敬鬼神而远之”的文化背景下反思三千年前的历史。如果不是这本书,或许我依然停留在被青铜文明所掩盖的商朝历史之中,而不知在这一文明背后还埋藏着一个民族古老而沉痛的记忆。谨以此,我愿将此书推荐给所有人。